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5的文章

散夥飯

圖片
  過去跑大陸團時,每到最後一頓晚餐, 導遊總會對我說: 「乾一杯,敬我們這一團的合作,吃完了這一頓就散夥了。」 這頓「散夥飯」,象徵著一場旅程的結束,以及短暫合作的告別。 自從我離開大陸和韓國線後,就再也沒有吃過散夥飯了。 然而,這次的旅程,讓我再次體驗了這種獨特的儀式。 今晚,兩位前輩與前輩的弟弟原想找個地方小酌聊天,但無奈店家都已打烊。 於是,我們買了12瓶啤酒,到我的房間繼續暢談。 聊天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不知不覺間,我們喝完了這些酒。 雖然沒有正式的餐點,但這場深夜的酒局,卻成了我們這趟旅程的「散夥酒」。 我們都心知肚明,下一次再碰面,或許還不知是何時。 但這場深夜的酒局,已將我們的情誼, 從旅程的合作夥伴昇華為人生道路上的朋友。 隔天,當飛機降落在桃園機場, 全團的團員們都在行李轉盤旁等待行李時,前輩的行李第一個出現。 他看著我,淡淡地說了句:「後會有期。」 這句簡單的話,卻在我的心頭迴盪。 雖然知道這場相遇總有告別的時刻,但那淡淡的感傷,還是難以言喻。 這趟旅程,從一開始的不安,到遇見前輩後的心安, 再到這次帶著滿滿啟發的道別,都成了我心中一段難忘的回憶。 請閱讀 氣場 熱情 不合理要求 啤酒 單人房 散發專業氣息 安心之旅

氣場

圖片
 前輩有個習慣,會站在櫃檯前和我閒聊時收房卡。 這是跑大陸線領隊的一個老習慣,因為在中國, 房卡通常不能一張張歸還,而是要由領隊統一收齊。 這個舉動,讓我想起過去還在公司內勤擔任作業人員時, 曾帶過一團新加坡的團體,當時的導遊自稱「白馬王子」。 他自我介紹時,除了頭髮不是白的,從上到下,包括他的手提包,都是白色的。 我記得,當時的「白馬王子」希望自己具備一種強大的氣場與氣質。 他認為,當他是導遊時,即使不穿制服、不打著旗幟, 旁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專業。 而當他是領隊時,只要他站在那裡,客人就會主動上前。 他的這番話,一直深印在我腦海裡。 直到三十年後,我才在前輩的身上,真正看到了那種強大的氣場與氣質。 這次,當他陪我站在櫃檯前聊天時,我的團員們就默默地將房卡交給他。 那一刻,我赫然發現,自己執業這麼多年,卻沒有前輩所具備的這種強大氣場與氣質。 我這才體悟到,有些人的氣場與氣質是天生的,無法偽裝。 它不是來自華麗的裝扮, 而是來自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與對專業的熱情。 謝謝前輩,為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請閱讀 熱情 不合理要求 啤酒 單人房 散發專業氣息 安心之旅

熱情

圖片
 這趟旅程中,有一位大哥深怕被冷落。 在候機室,當我與前輩聊天時,這位大哥請他的妻子默默遞了兩瓶黑松沙士過來。 我跟前輩心領神會地收下。然而,隨著旅程的展開, 我發現這位大哥走到哪裡,似乎都習慣用金錢來交朋友。 行程第二天,他很大方地給我七千元新台幣, 告訴我除了我與導遊的服務費外,另外給司機一千元的小費, 剩下的由我們平均分攤。 每天,我都能看到這位大哥不停地發送小費,甚至給司機一些零散的打賞。 在最後一個晚餐,這位大哥發現前輩非常喜歡喝啤酒,便大手筆地包了整團的飲料。 看到這些行為,我心中有些感慨。我覺得這份心意很好,但真的不需要這樣。在我看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是輕鬆自在的,如果事事都用金錢來衡量,反而會讓大家有壓力,失去了最真實的互動。 我更喜歡各付各的,這樣大家沒有負擔,才能真正享受旅程中的簡單快樂。 儘管如此,我還是非常感謝這位大哥的慷慨打賞。 請閱讀 不合理要求 啤酒 單人房 散發專業氣息 安心之旅

不合理要求

圖片
  在團體旅遊中,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所有需求,這對兄弟的旅程也不例外。 前輩在旅遊業有超過30年的經驗,對於任何他覺得不合理的事情都會嗤之以鼻。 他的弟弟抱怨房間不好,浴室太小,嫌寢具有塵蟎,並要求換房。 只見前輩的怒火熊熊燃起,氣得想親自去處理。 我連忙上前,對前輩說:「這是我的工作,您和弟弟是出來度假的, 這種小事就交給我來處理吧。」 前輩卻斷然拒絕。 他事後告訴我,他自己看過所有資料才付錢, 也清楚知道給了多少錢就住什麼樣的飯店。 他認為弟弟的要求並不合理, 不希望將這種不合理的要求轉嫁給我這個領隊來處理。 儘管如此,他還是站在櫃台前,看著我處理換房事宜。 成功換房後,又因為兩張房卡發生排斥,我為此又處理了約10分鐘才完成任務。 在第一天晚上,我就悄悄告訴當地的導遊: 「這兩位是公司的貴賓,千萬不可以得罪。」 導遊很聰明,在與飯店溝通無效後,他立刻向前輩的弟弟保證, 後面幾天的飯店會提供有更大浴室的房間,這才平息了這場不滿的風波。 這段經歷,讓我看見了這位資深領隊的專業素養與正直, 他不只為自己負責,也為整個團隊的秩序負責。 請閱讀 啤酒 單人房 散發專業氣息 安心之旅

啤酒 單人房

圖片
  這趟旅程的第一天,我就發現了前輩的一個習慣。 從認識他 33個寒暑 以來,我知道他總是獨來獨往, 習慣住單人房, 每餐都要喝啤酒。 但這次我卻看到他有了室友,這讓我非常好奇,忍不住詢問那位同行者。 前輩告訴我,那是他的弟弟。 原來,這對兄弟自從成年後便聚少離多,平常也鮮少聯絡。 今年,因為父母過世十週年,兩人才有了這次相聚的機會。 前輩在大陸線服務了33個年頭,而他的弟弟則在馬來西亞工作, 因此這次的旅行地點,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避開了這兩個地方。 這趟行程是由弟弟安排的。 那天, 在機場 ,當前輩看到我的臉時,他嚇了一大跳。 他雖然不記得我的姓名,但這張熟悉的臉孔,足以讓他驚喜萬分。 儘管兩兄弟的個性截然不同—— 一個高調炫富, 一個非常低調—— 他們仍舊展開了這趟為期五天的旅程。 越南行程中每天都有啤酒可以喝,但為了讓前輩更盡興, 我回飯店後還是請當地的導遊,告訴他哪裡可以買到更多的啤酒。 這趟旅程,不只是一趟尋常的旅行,更是一場遲來的兄弟重聚,充滿了對逝去父母的紀念,以及對彼此人生軌跡的重新認識。 請閱讀 散發專業氣息 安心之旅

散發專業氣息

圖片
  在候機室,我與前輩聊起了天。 過去我就聽說他現在都是自駕遊,但直到近距離與他交談, 才更深入了解他的獨特人生哲學。 我回想起 疫情期間 ,我曾問過前輩,那段時間他都做了些什麼? 他當時回答:「在疫情快解封前,趁著機票便宜、沒人敢搭乘, 我買了張機票,帶著公司所有的行程資料和一張地圖, 就這麼踏上了一個無拘無束、一個人的自駕遊。 」 「想回家了,就找一個最近的機場,買張機票回家。」他雲淡風輕地說著。 前輩告訴我,剛開始他也住飯店,但後來發現飯店太貴, 便開始學習年輕世代,上網找住宿。 現在的他,除了戰亂國家,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他的腳步與行駛中的胎痕。 我回想起早期看到前輩帶團時, 總是帶著一個大的行李箱、一個登機箱,外加一個隨身包包。 而這次,他的行李簡單許多, 唯一不變的,是他執業33個寒暑所散發出的專業氣息。 他從帶團時的「負重前行」,到如今一個人的「輕裝簡從」, 這種轉變不僅是旅遊方式的改變,更是一種人生態度的昇華。 起閱讀 安心之旅

安心之旅

圖片
  川普的關稅政策,似乎也連帶影響了台灣人赴東南亞旅遊的熱度。 過去一年,我總是不斷地連續帶團,但今年,這樣的榮景只出現過一次。 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出發前沒有拿到團員資料,總讓我的心裡感到不太踏實。 那天,我搭上最早一班車前往機場, 拿到資料後翻開護照影本, 一個熟悉的臉孔映入眼簾,我的心臟頓時漏跳了一拍。 「大哥怎麼會參加旅遊團?」 這念頭在我腦中閃過。 我認識他這麼多年,從沒聽過他參加旅行團。 我遠遠地就看到大哥的身影,立刻以飛奔的速度朝他前進。 **我們現在雖然隸屬同一家公司,但在30年前,我們是不同公司的領隊。 **早期跑大陸線時,只要巧遇,我們都會點頭示意、聊上幾句。 若碰到不確定的行程,他總會傳授一些小技巧,替我解惑。 然而,他從不知道我的姓名,而我也一直如此敬重這位前輩。 這次的旅程,有位這麼熟悉、可靠的前輩同行, 我心裡的不安感瞬間煙消雲散,踏實了不少。

旅遊兼探親

圖片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親友附身式自由行」的新聞, 這類狀況在帶團多年來,我已經屢見不鮮。 這一趟的泰國之旅,就遇到一個差不多的例子。 我們團裡有一組11人的大團體,美其名是旅遊,實際上卻是 旅遊兼探親 。 抵達泰國後,這組團員的爺爺就與他定居當地的女兒聯繫上了。 這位女兒每天都會打電話給導遊, 詢問行程細節:「我們在哪裡?這個景點會停留多久時間?」 當團體回到曼谷,行程正好安排在 ICONSIAM百貨公司逛街 。 當老先生看見我時,便開口詢問:他的女兒和外孫想與我們一起 用晚餐 , 用完餐後再跟著我們的遊覽車回飯店,隔天也希望能跟車一起送機。 老先生想藉由這次機會,與許久未見的女兒、外孫享用天倫之樂。 我聽完後,緩緩地解釋: 「您的女兒應該知道,我們車上的名單必須先送至泰國旅遊局備查後,才能合法上路。 如今您沒有事先告知,她是無法上車的。」 為了不讓場面太過掃興,我提出了折衷方案: 「這樣吧!您可以請您的女兒自行搭車到餐廳與我們會合。 我們會請餐廳為你們 留位 ,但餐點部分需要你們 自行點菜、自行付費 , 因為團體餐我們無法退費。 用完餐後,您可以請她自行搭車前往飯店,與你們家人敘舊。 至於飯店住宿,我需要先詢問是否有空房。 而明天的機場送機,她也需要自行搭車前往。」 老先生聽完這番話後,最終打消了讓女兒和外孫隨團用餐及送機的念頭。 我認為,現在的機票真的不貴, 如果想探親,大可利用個人時間與機票來安排, 真的不需要利用團體旅遊的行程。 若擔心探親壓力太大,那至少也應 低調行事 , 尊重團體的規定,避免給導遊和其他團員帶來困擾。 畢竟,團體旅遊之所以有其規範,是為了保障所有團員的權益與安全。 請閱讀 {4親友附身式自由行} 生活 認同 惡臭共舞 政治操弄下的犧牲者 交匯點

生活

圖片
文化就是生活。 出門在外,看見當地的風土人情, 也看見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 進而反思並調整自己的生活。 我曾帶團去峇里島,當時正忙著尋找新的合作飯店。 當地旅行社的阿先生經理帶我參觀一家飯店的游泳池, 一個畫面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我看到一位父親,他一手拿著球,另一手放在耳邊:「我聽不到你的聲音,可以再說一次嗎?」 即便游泳池隔著人聲嘈雜和戲水的聲音,他依然如此專注、耐心地傾聽著孩子。 帶團數十年,我見過太多敷衍孩子的父母, 或是露出不耐煩神情的眼神。 然而,這幅畫面所展現的專注與尊重, 卻讓我重新審視親子之間的溝通。 另一個畫面同樣觸動了我。 在另一場旅程中, 我看到一位父親帶著兩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小女孩在鬧脾氣,不肯吃早餐, 而兩個小男孩則乖巧地安靜用餐。 這位父親像個服務生般, 從容不迫地為三個孩子準備早餐。 他將早餐放在小女孩桌上,看著她皺著眉頭不為所動,便開始自言自語地「為食物說話」:  * 「吃蛋會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對身體有很多好處喔。」  * 「喝牛奶對身體的好處也很多。」  * 「青菜對身體也很好。」 接著,他又去餐點區拿了麵包和奶油, 教女兒如何將奶油塗在麵包上, 並繼續解釋吃麵包和奶油對身體的好處。 他沒有強迫女兒, 也沒有任何不耐煩的神情,只是不斷地引導。 這讓我反思, 如果同樣的場景發生在華人家庭中, 我們可能會用不同的方式處理: 不停地說教,或是直接餵孩子吃飯, 很少有這種讓孩子自己負責的耐心引導。 這或許就是我們與西方文化在育兒觀念上的巨大差異。 這些旅途中的小故事, 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到, 文化不是抽象的理論, 而是具體展現在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的態度與行為。 請閱讀 認同 惡臭共舞 政治操弄下的犧牲者 交匯點

認同

圖片
帶團多年,總會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庭,而這一次,我又見識到一種特殊的家庭模式。 我個人不太喜歡帶那種人數眾多的大團體, 像是11人、20人,甚至是超過21人。 這種大團體通常應該自己成團,但在業務的考量下,我們仍會承接。 然而,當客人發現自己是團中最大組時,往往會佔據人數優勢而「欺負人」。 這次,我們團裡有一組11個人的家庭。 其中一位媳婦每天都遲到,出來道歉的不是婆婆就是先生,而媳婦本人卻總是默默無語。 她們遲到的理由千奇百怪,不是怪女兒東西沒拿好,就是說拍照忘了時間。 全團的人,就這樣等著她們母女三人。 同團的鄰居透露,這次旅行的團費和零花錢都是由公公支付。 然而,這位媳婦每每見到公婆,都當作陌生人。 吃飯時,她只招呼自己的父母、姊姊和女兒,對公婆卻視若無睹,連點頭示意都沒有。 婆婆總是對我說:「對不起,她們三頭牛請您多擔待。」 「牛」通常是用來形容男性,我心中不解, 為何婆婆會用「牛」來形容自己的媳婦和孫女? 我想,這或許不是形容,而是因為寵愛吧。 畢竟是團體旅行,時間上還是需要顧及其他客人。 後來,鄰居悄悄告訴我,這位媳婦不認同先生的父母。 我心裡納悶:既然不認同,為何要結婚? 先生是他的父母所生,沒有公婆,就沒有你的先生, 你又如何能得如意郎君,共結連理、開枝散葉? 鄰居接著又說, 兩個孫女從小到大的生活費和學費都是爺爺支付的, 但這次出來玩,她們與爺爺奶奶幾乎沒有互動, 除非是自己的爸爸開口叫喚,才會有所回應。 看到這樣的家庭關係,我深深覺得, 如果一個人無法認同自己的父母,即便成就再高,也難以得到真正的尊重。 同樣地,若另一半無法認同父母,那這段婚姻也註定是個難題。 畢竟,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我們要學會感恩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請閱讀 惡臭共舞 政治操弄下的犧牲者 交匯點

自然法則

圖片
  這次出門,我與導遊聊了很多,意外地窺見了旅遊業光鮮亮麗背後的殘酷現實。 導遊說,我們這行的收入主要來自 人數 和 團數 。 然而,我這團人數太少, 公司旗下許多導遊各有應對方式: 有的請假去別家旅行社兼職,有的則被公司調派到其他系列團體。 而我這位導遊,雖然在業界已近20年,卻是外調過來的。 他經年累月地曬太陽,臉上佈滿了曬斑。 原本想趁著團量少時好好休息、整理儀容, 奈何心腸太軟,傷疤未癒就又出門工作。 更令人無奈的是,公司最近來了一位新派團經理, 帶著自己的30人團隊進駐,打算徹底整頓公司。 這名導遊在這家公司服務了20多年,聽到公告後感到非常不服氣。 他認為自己 沒有違背公司規定、業績也算不錯,且服務熱忱不減 。 然而,新官上任,卻毫不留情地將這些非自己人馬的老導遊一腳踢開。 這讓我想起一位老朋友。 我認識她二、三十年了,發現她總是全身充滿活力。 有次四下無人時,我忍不住問她:「你的能量到底從哪來?」 她淡淡地說,我們都有年紀了,但現在的指定團都要求導遊 活潑 和 年輕 。} 年輕我們不可能,但活潑只能學習。 她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如果我們無法達到公司的要求,自然會被淘汰。」 她解釋道,公司對導遊的要求是 業績 和 服務 ;而對領隊的要求則是 服務 和 熱忱 。 這番話,加上導遊的遭遇,讓我想起剛出道時, 第一家公司的經理對我說的那句話: 「 你如果無法被公司利用,就會消失在這個行業。 」 到了這個年齡,當自己的收入仍無法維持生計時, 就必須順著職場的遊戲規則走。雖然我無法做到活潑,但我能盡力做好服務。 至於熱忱,那是因人而異的。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和適應,才能繼續走下去。 請閱讀 惡臭共舞 政治操弄下的犧牲者 交匯點 昔日風采